教育局事後新聞稿1110224臺灣五中,世紀春風—成功高中、新竹高中、臺中二中、臺南一中、高雄中學共同慶祝建校一百週年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事後新聞稿 請轉交文教記者
業務聯絡:教育局中等教育科 黃喬偉科長  0905-135026
                     陳美玲股長  0927-453167
            臺北市立成功高中 孫明峯校長  0939-608702
                     張麗花秘書  0952-205467
新聞聯絡:教育局綜合企劃科 卓育欣研究員 0930-936532
【發稿日期:111年2月24日】
【主題:臺灣五中,世紀春風—成功高中、新竹高中、臺中二中、臺南一中、高雄中學共同慶祝建校一百週年】

【臺北報導】1922年,日本總督府頒布「臺灣教育令」,創建五所州立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學校、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1945年,臺灣光復,五所中學校更名為省立中學:臺北成功中學、新竹中學、臺中第二中學、臺南第一中學、高雄中學;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五省中改制為高中。百載榮景,熠燿光輝,五所學校的教育紀實見證臺灣一百年的中學教育,特於111年2月24日假臺北喜來登飯店舉行聯合記者會,揭櫫五校教育願景,共同迎接創立百週年校慶;秉持初衷,併肩擔負教育偉業;敬懷戒慎,攜手邁向嶄新紀元。

 今年適逢五校建校100週年,校慶日期依序為:高雄中學4月1日(五)、台南一中4月16日(六)、成功高中5月7日(六)、新竹高中12月11日(日)、台中二中12月24日(六),五校校長及校友會理事長業於今年1月16日齊聚新竹商議簽署聯合宣言,確定在臺北舉行聯合記者會,柯文哲市長、教育局曾燦金局長、教育部國教署彭富源署長,及5校校長與理事長也聯袂出席(成功校長孫明峯、校友會理事長陳盛沺;竹中校長李明昭、校友會理事長梁修宗;中二中校長許耀文、校友會理事長陳福振;南一中校長廖財固、校友總會理事長吳榮彬;雄中校長莊福泰、校友會理事長劉仁義),昭示「陶冶青年品德、拓展全人教育、擁抱婆娑海洋、培養世界公民以及涵育務實精神」的教育理念。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圖書館,響應五校百年校慶聯合記者會,特於珍藏圖書中挑選與五所高中相關的文獻並且製作複本,贈予成功高中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校刊《青芝: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號》(1940)、新竹高中《臺灣行啓記錄:第二十五册》(1937)與《新竹州要覽》(1923)的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寫真一張、臺中二中《臺中州立臺中第二中學校一覽》(1926)、臺南一中的《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一覽表》(1938)以及高雄中學的《高雄州立高雄中學校一覽表》(1938)。

 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計,需要一步一腳印的耕耘與栽培,五校適逢創立一百年,發揮教育深遠的關鍵力與影響力,造就無數的領袖精英,爾後仍將承先啟後,齊心戮力為教育擘劃,彼此支援與分享,在新課綱跨科、跨領域的方針之下,再輔以跨校、跨區域的合作,同榮共好,以期接軌國際,培育更多的優秀青年,再寫杏壇傳奇,開展更為恢宏壯闊的未來。

  • 教育局事後新聞稿1110224臺灣五中,世紀春風—成功高中、新竹高中、臺中二中、臺南一中、高雄中學共同慶祝建校一百週年.pdf
  • 臺灣五中,世紀春風—成功高中、新竹高中、臺中二中、臺南一中、高雄中學共同慶祝建校一百週年

《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專書發表記者會 柯文哲:感謝每一位付出的防疫英雄

臺北市自去年五月至今,經理了漫長抗疫之路,這過程是全體市民朋友都還記憶猶新的畫面。臺北市政府特別發表了《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專書記者會,柯文哲市長出席記者會時,特別感謝這段期間辛苦付出的所有人、無名英雄,還有市民朋友的配合,讓臺北市的疫情得以控制。

首先,柯文哲感謝大家來參加《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專書的發表感恩會,他提到去年五月在剝皮寮設立了全臺灣第一個社區快篩站,是因為當時情況緊急,實在等不了中央的指令,就直接設置快篩站。從剝皮寮、聯合醫院和平院區、中興院區、青草園、西園,在萬華設立的五個篩檢站,單單剝皮寮快篩站就篩檢了近8000人,採檢出451個陽性的確診案例,以當時的疫情狀況,他決心一定要守住萬華,才有辦法守住整個臺北市,保住全臺灣,而他也認為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應該留下紀錄,所以才決定出版這本防疫專書。

內容紀錄從去年的五月到七月,疫情最緊急的時候,發生在萬華的事實,用人物訪談的方式,超過100位的受訪者,有防疫最前線的警消醫護同仁,也包括一些NGO的民間團體。當時有許多弱勢的民眾需要幫助,在最危險的時候,大家都伸出援手,及時給他們溫暖的支持與協助,陪伴他們走過那一段艱辛的路。除此之外,市場的攤商、教育工作者,也加入了這場防疫的戰爭,透過訪談,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柯文哲回憶去年疫情爆發的時候,正直盛夏之時,對警消醫護來說,他們必須頂著大太陽的炎熱天氣,全副武裝穿著防護衣為市民朋友篩檢、清消,不用到兩小時,每個人都是汗流浹背,體力透支,非常的辛苦。

柯文哲提到,這本專書裡面,只找了其中100多位代表性的人物受訪,其實還有更多的無名英雄,在各個角落守護這場戰疫。這場記者會也特別邀請了當時參與臺北市防疫工作的各大醫院,包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馬偕醫院、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國泰醫院、萬芳醫院、振興醫院、長庚醫院、臺大醫院、仁濟醫院,他感謝這些醫院的醫護同仁,在臺北市最艱困的時期,守住了台灣防疫的最前線。

最後柯文哲表示,除了這些人以外,最需要感謝的還是全體市民朋友的配合與合作,在全世界的民主國家中,美國、英國、荷蘭、印度,都沒有辦法有效地控制疫情,臺北市卻是唯一沒有封城還可以控制疫情的首都,純粹用政策呼籲的方式來提醒市民朋友,就可以在兩個禮拜後慢慢控制疫情,是臺灣防疫最成功的地方,是臺灣民主政治的勝利。

  • line_42693850239180
  • line_42699813326677
  • line_42701972318916
  • line_42717077105994
  • line_42722119546877
  • line_42727033360417

​媒體老調重彈、混淆視聽 臺北捷運深表遺憾、嚴正駁斥 疫情期間企業致力數位轉型商業極大化 呼籲各界支持

今(24)日自由時報以去年臺北市議會總質詢內容為題,再次撰擬與事實不符的報導,臺北捷運公司對於該媒體罔顧本公司多次澄清的事實,仍刻意炒作,至表遺憾。北捷正面臨短期疫情衝擊、長期運量停滯的嚴峻挑戰,首長帶領公司朝向商業極大化,期以獲利挹注,彌補捷運本業虧損,除監督經理部門持續發展,更親赴線上各點運務及維修第一線同仁逐一加油打氣。對於媒體惡意操作,企圖導向政治議題,本公司遺憾之餘更懇切呼籲該媒體自律。

報導中指稱,臺北捷運「去年」成立自媒體是為某政黨抬轎,對於此說法顯為泛政治化的不當臆測!事實上,自媒體小組於108年9月即推動成立,主要是為了行銷公司商業、業務及形象,從未思考任何政治和政黨,更遑論看到任何政黨意象與文字。

此外,北捷第一線同仁臥虎藏龍、各有長才,公司初次發展自媒體領域,尋求個人意願及專長,提供同仁一展才華機會;俟自媒體業務發展成熟漸入軌道之後,再依業務需要而調整組織,此為企業經營常態。

臺北捷運數年之內無新路線,運輸收入亦面臨瓶頸,唯有開發「生活事業」才是永續經營的出路。「北捷嚴選咖啡」只是捷運生活事業的敲門磚,未來將會繼續擴大業務範圍,創業之始雖然艱辛,仍小有所成,感謝大多數的議員及董監事的肯定與支持,至於少數持唱衰心態者,也請「拭目以待」。

企業經營必須因應市場變化及業務需要,人員組織亦須隨時彈性調整,在不增加人事成本、不影響既有業務推動下,積極推動商業極大化政策,如物業開發、電商事業推動及北投會館轉型等,整合現有資源,以現況彈性調整經營,加速推動及發揮人力資源效益。固守舊組織無法順應新事業,此公司經營基本觀念;值此公營事業正積極求新求變之時,北捷為一企業,尋求突破創新實屬平常,呼籲外界切莫雙重標準。

遠離疫情陰霾!走出戶外踏青欣賞雙溪河濱公園之美吧!

       士林區的雙溪河畔周邊富含豐富的生態資源,自行車道環繞寬敞舒適,為了推動健康城市目標,讓民眾認識雙溪河濱公園之美,瞭解生態維護的重要性,減少環境污染,達到休閒健身及環境保護宣導的目的,臺北市士林區公所特別於111年3月5日(星期六)上午7時30分在美崙公園-不二良娃娃廣場辦理雙溪河濱健行活動。
       當天活動流程為上午7時30分於美崙公園-不二良小鼠娃娃廣場前集合è誓師儀式完成後,由嚮導帶領隊伍前進雙溪河濱右岸健行步道è士林橋下è中途站福林橋下領取宣導品兌換券è雨農橋下è復興橋下è至善公園(終點站),整體活動預定於中午前結束。
本活動歡迎身心健康,對健行有興趣者,不須事先報名,採自由參加方式,凡走完全程者可憑兌換券於終點站領取宣導品1份,宣導品數量有限,送完為止。為配合中央疫情警戒措拖應遵守實聯制、量體溫,活動期間應全程佩戴口罩,除補充水分外,禁止飲食。另為響應環保政策,         本次活動不提供瓶裝水,請參加民眾自備水壼,主辦單位於集合點、中途站及終點站設有補水站,提供飲用水補充,請民眾多加利用。
       詳細活動資訊請上網https://youtu.be/2L8LjruOEgg,或洽詢臺北市士林區公所民政課郭怡彣 電話:28826200轉分機6009。

  • 士林區111年親山淨山健行活動新聞稿(定案版).pdf
  • 111年親山淨山健行活動0216外框-請四校(最終版).pdf
  • LINE_ALBUM_223河濱健行回饋_220224_4

《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贈書感恩會

在2月24日(四)上午十點,臺北市政府於剝皮寮歷史街區演藝廳舉行《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贈書感恩會。這本《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紀錄了2021年5月至7月間,不同防疫工作者的心路歷程,以及臺北市政府的防疫作為。本次活動主要由市長柯文哲與二位副市長黃珊珊、蔡炳坤出席感恩會,並特別邀請紀實受訪者、防疫工作人員以及本市中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由市長親自頒贈感謝狀,以對防疫英雄表達感謝之意。 

《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一書,是2021年Covid-19本土疫情爆發後,第一本由臺北市政府出版、以人物敘事為主軸防疫專書。書裡集結超過100位受訪者,訪談對象涵蓋警消醫護同仁、市政團隊、社區NGO/NPO團體、市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公民社會行動者等,分別敘述疫情最為嚴峻的期間,身處各個場域的防疫實景與歷聞;同時,此書也記載著臺北市政府防疫政策與成果,描述防疫量能如何從震盪、擴張、走向穩固的過程。藉由記述前線、後勤防疫工作者的辛勤勞苦,希望讓全國市民朋友看見這段堅韌的抗疫史。這不僅是一本訪談實錄,亦是這座城市重要的集體防疫敘事。
 
在活動當日,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現場演奏兩首曲目,伴隨防疫紀實短片與照片放映,讓與會者再次回到疫情最艱困的時刻,重現疫情下勇敢的人們與重大防疫事蹟。贈書感恩會活動持續約一個小時,最後在樂音與掌聲中溫馨落幕。臺北市觀傳局表示,《堅韌的疫誌-臺北市防疫紀實》一書將正式上市,未來可於博客來、金石堂、誠品等網路書店查詢購買。

  • 《堅韌的疫誌-台北市防疫紀實》贈書感恩會活動新聞稿.pdf

孕媽產檢配偶不缺席 陪產檢假施行

  「陪配偶前往產檢是否可向公司請有薪假?」臺北市政府勞動局陳信瑜局長表示,《性別工作平等法》111年1月18日公布施行修正法令後,除將「陪產假」修正為「陪產檢及陪產假」,亦同時將給假天數由5日調整為7日,且薪資照給;而雇主於給付受僱者陪產檢及陪產假薪資後,超出5日部分的薪資(即第6、7天之薪資),可向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申請補助(依其他法令規定應給予陪產檢及陪產假各逾5日且薪資照給者,不適用之)。

  陳信瑜局長表示,依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第5項及同法施行細則第7條新修正之7日陪產檢及陪產假,用於陪伴配偶產檢之請假,受僱者應配合其配偶產檢事實及需求,於配偶妊娠懷孕期間提出申請;而用於陪伴配偶分娩生產之請假,則須於配偶分娩當日及其前後合計15日期間內擇日請假;兩者共計可請7日。本次修法除可使受僱者參與陪伴其配偶進行產檢及生產,給予育兒父母更多支持,新增2日之薪資費用,更全部由政府補助,有效減緩雇主負擔。

  陳信瑜局長表示陪產檢及陪產假相關疑問,可以透過電話向勞動局就業安全科洽詢(1999分機7023),別讓自己的權益受損!另外如對「產檢假與陪產檢及陪產假薪資補助要點」所訂補助措施有疑義,可至勞動部勞工保險局網站「業務專區」項下之「建構友善生養職場-薪資補助」下載申請表格,或至勞動部網站查詢相關資訊,亦可撥打電話(勞動部:02-89956866、勞保局:02-23961266),將有專人提供服務。

團結組工會 權益齊保障

  職場上勞工相較於雇主,資源與立場較為弱勢,因主從上的不平等,致許多勞工長久默默忍受著雇主的打壓及不當對待,北市勞動局長陳信瑜呼籲,勞工可以一起籌組工會,透過工會集體力量與企業進行協商,並建立勞資間權利義務之規範,以保障權益。

  陳信瑜局長說明,配合臺北市智慧城市的政策,如果勞工朋友想要成立工會,申請文件及相關程序可以透過臺北市政府市民服務大平臺的網站,輸入「工會」關鍵字,即可連結「組織企業、產業、職業工會」的網頁,進行網路申辦及書表下載。申辦過程可參照「組織企業、產業、職業工會」作業流程圖之內容進行準備。

  陳信瑜局長也特別提醒,依工會法第14條及其施行細則第12條規定,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主管人員,不得為企業工會之發起人,目的是避免雇主以多數之主管人員籌組工會,使工會無法真正代表勞工發聲,所以規範代表雇主行使管理權之主管人員不得為連署發起人。如果勞工朋友有任何籌組工會的問題,歡迎致電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分機7007、7012、7014洽詢。

疫情下、年節後,家庭關係的經營與修復

發稿日期:111年2月24日

依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統計,2020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被害人達11.4萬人,增加了10.1%。台北市家防中心表示,在老人保護案件及親密暴力案件皆有上升約4.1%。國內外相關報導皆提到疫情期間,在家上班、上課,家人間互動頻繁,更容易發生衝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工科社工師洪榆棋表示,從門診轉介家族治療案量來看,平均每年約有50案以上的轉介量,其中進行家族治療佔44%,婚姻夫妻治療佔32.3%,親子議題佔20.6%。

問題類型大概包含親子管教問題,父母管教不一致、疾病的因應、如何了解孩子的想法、婆媳問題、手足關係衝突、婚姻衝突,尤其近年來親子間針對網路使用問題的來診數量明顯增加。民眾表達治療期待有:希望增進親子溝通、孩子期待父母的了解、父母角色的合作、夫妻衝突減少、信任感與安全感的增加、學習與生病的家人相處,可見家人間期待在了解彼此、如何彼此有較好的溝通方法、達到較少衝突、較和諧的關係上,希望能藉由家族治療有所學習與改善。

過年期間,親友間彼此高密度的往來、相處,發生摩擦的機會也相對增加。洪榆棋說,以往個案會在過年前表達擔心親友過於關心的詢問、親友間的比較、婆媳、妯娌的分工等等,當下多少都會產生壓力。年後雖然各自返回工作崗位,但摩擦與衝突的經驗往往也會影響彼此的關係、或是原本就有衝突在此更多了一道裂痕而影響往後的互動。

面對過年期間或是疫情期間彼此關係上的問題,年後是一個關係修復的好時機。洪榆棋建議年後發現家人間彼此關係有所困難時,可以一同前往門診或相關諮詢單位尋求專業協助,讓彼此關係進行修復、有所改善。

青少年飲酒風險及篩檢評估

發稿日期:111年2月24日

在2016年的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有6.8%的男性及2.2%的女性死亡可被歸因為飲酒所造成的傷害。而在年輕族群中,上述傷害尤甚,統計中高達7%的失能校正人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 DALY)和酒精濫用有關。酒精也是青少年最廣泛使用的成癮性物質,全球15至19歲的青少年中,在過去一年內曾經飲酒的比例高達34%,2017年國健署的統計中,台灣亦有近三成的青少年一生中曾使用過酒精。上述數據揭示著青少年飲酒為不容忽視的重要公衛議題。

越早接觸酒精,成癮風險越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說,成癮疾患多始於青少年及成人早期,且研究顯示越早接觸成癮物質,日後發展為成癮疾患之風險也越高。14歲前即開始飲酒者,有高達15%日後會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相較於21歲後才接觸酒精者,僅2%發展為酒精使用疾患。著名的「進階理論」(Gateway Theory)描繪的青少年物質濫用原型中,多數青少年從合法物質(如菸、酒)開始,逐步進展到非法藥物使用。青少年飲酒行為時常只是冰山一角,在海平面下埋藏更多是不可見的隱憂。

青少年飲酒的風險因子
青少年飲酒行為和環境因素密不可分,廣至媒體廣告、國家政策管制,細至家庭、同儕皆有影響,其中又以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飲酒之影響最甚。父母飲酒造成青少年飲酒背後的成因極其複雜,除了遺傳因素外,父母飲酒也會讓孩子較易暴露在家暴、疏於管教、父母經濟狀況不穩定等兒時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中,而已有許多研究發現兒時逆境和成癮疾患的顯著關聯性。

此外,媒體廣告及周邊環境之影響亦不容忽視,例如陽明大學陳娟瑜教授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電視酒精廣告會增加2.6倍的青少年飲酒風險,而便利商店的密度和學生飲酒亦有顯著相關性,然而上述因子有賴國家政策制定,例如進一步限制酒精廣告或管制便利商店販酒等才能有所改變。

青少年飲酒的健康危害
李宛臻指出,飲酒對青少年身心發展具極大戕害。青少年為腦部關鍵發育期,於此時期開始飲酒會顯著影響腦部發展及認知功能,亦會嚴重影響青少年學業成就、社會角色轉型等重要人生歷程。此外,青少年飲酒者有高比例合併其他精神科疾病,常見如品行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及憂鬱症等,亦和自傷行為及暴力風險具顯著相關。青少年飲酒更是造成青少年非自然死亡(如自殺、他殺、交通事故)主要原因之一。相較於成年飲酒者,青少年飲酒者的模式常為狂飲(binge drinking),即在短時間內喝下大量酒精,此模式更讓青少年因飲酒過量猝死或意外傷亡風險大增。

早期篩檢及簡短介入
青少年使用酒精的時間大多不長,故此階段也是治療黃金期,篩檢及早期介入對於減少日後成癮風險至關重要。依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癮研究院發表之指引,可依據青少年的年紀及過去一年內使用酒精的天數做簡易風險區分,若為高風險個案應立即介入並盡早轉介專業人員評估及治療,以下列舉高風險個案:
(1) 11歲以下:若一生中曾接觸酒精即為高風險
(2) 11-14歲:若過去一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5天以上為高風險
(3) 16-18歲:若過去一年中接觸酒精天數達12天(16歲)、24天(17歲)或52天(18歲)以上為高風險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目前建置有完整的藥癮醫療示範中心,致力於青少年酒精及藥物成癮的治療,若您的孩子或身邊的青少年有上述狀況,可至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進一步評估其治療需求。

妥瑞氏症的情緒照護

發稿日期:111年2月24日

「呃……我就是上課中,嗯!在安靜的,嗯!時候啊,也會嗯!發出一點這樣嗯!的聲音嗯!醫生你看的出來嗯!很明顯吧嗯!啊同學都會一直學我,害我不嗯!知道怎麼嗯!辦才好。」下午最後一個病患,是滿臉焦慮的六年級小男生,因為妥瑞氏症的原因,一邊眨眼,一邊害羞,但又吃力地表達出自己的困難。

醫師正想繼續問的時候,更焦慮的媽媽就忍不住插嘴了:「唉,醫生你看他都講不清楚,我來說吧。本來他小時候只是一直眨眼睛,以前去診所看診時,醫生說這個是單純的過敏,觀察就好。但是升上高年級後,狀況越來越糟糕,而且還被同學嘲笑與霸凌!最近整天不知道為什麼每天洗手都洗很久,我們怎麼講都沒有用!」。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蔣立德表示,在診間也明顯觀察到,孩子表情隨著媽媽的煩躁與快步調,出現更加劇烈影響。每天都明顯用行為表現出的不安與求救訊號,家長彷彿一點感覺都沒有?醫師試著緩解媽媽的緊張不安,進而思考該如何避免親子間持續蔓延的焦慮。

蔣立德指出,妥瑞氏症的症狀表現,會隨著個案當下面臨的心理壓力,以及社交環境的變化有非常明顯起伏。例如:在需要面對大眾時,或是有環境轉換與其他生活事件干擾之下,這些抽搐表現會比平常來得更加明顯,進而造成個案與旁人的困擾。在臨床上,醫師並不會因為看到症狀出現,就立即開立藥物,多半會先與個案和家人討論適應的狀況與經驗,進行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評估之後,才會依照個別情況考慮不同治療方式。

蔣立德說明,如果在18歲以前出現超過一年的多重動作抽搐,以及一種以上的發聲抽搐,在排除一般生理與物質濫用問題後,臨床上就要考慮妥瑞氏症的可能性。以病程來說,常見症狀初發年齡可以從五歲到學齡期左右,一般而言10~14歲是症狀高峰期,之後會逐漸緩解;成年後約有一半的個案,症狀會完全痊癒,而有一半的個案仍會有殘餘的抽搐症狀干擾。

最後,蔣立德提醒,許多家長因孩子症狀未持續出現,因此未規律就醫。但症狀的起伏不定,往往與個案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許多臨床研究顯示,妥瑞氏症的病患常會出現其他精神科的共病,例如有五成合併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四成合併強迫症。因此,相處的長輩更得細心觀察病患在情緒行為上的變化。他建議,一旦發現異狀,需積極前往兒童精神科進行評估。同時教育單位也要努力經營友善的環境,避免霸凌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