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局主辦的第25屆臺北文學獎,今(27)日下午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徵文項目分為小說、散文、現代詩、古典詩、舞臺劇本及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等六項,加上第23屆文學年金第二階段最終得主,總計頒發24個獎項。本屆得獎者年齡層分佈橫跨自20歲至60歲世代;職業身分各自殊異,有一般上班族、機師、醫師、視障按摩師、影像工作者、劇場工作者、學生等。此外,非臺灣籍得主共有三位,一位來自澳門、兩位來自香港。作品書寫主題及視角相當多元,當代的網路用語、社會及社交,以及重大社會事件都在書寫者筆下,展現特殊且精彩的風景。第23屆文學年金為本次頒獎典禮最大獎項,由鄧九雲《女二》獲得,本書既書寫女演員的成長之路,也刻劃女性的生命歷程,已於2月由三采文化正式出版。
第25屆臺北文學獎自去(2022)年11月初至12月底公開徵稿,總獎金高達253萬元。除臺灣本地投稿者之外,亦有來自日本、加拿大、美國、法國、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中國大陸及港澳等地區,充分展現了華文寫作的全球性與臺北文學獎的指標意義,總收件數高達1,483件。投稿者年齡層廣佈,從最小9歲至年紀最長的89歲,各部作品皆以獨特語調及視角,闡述多樣的感知經驗。
頒獎典禮由作家王文華主持,並且由漫才團體「傻孩子宅急便」帶來開場演出〈我要當作家〉,以幽默有趣的風格演繹寫作者的艱辛創作過程。中場演出則由樂團守夜人Night Keepers帶來〈我睡不著〉、〈離線時區〉兩首歌曲,呼應本屆臺北文學獎宣傳主題「在天亮前寫下」,為典禮增添不同亮點。
因今日得知曾獲第三屆臺北文學獎的知名作家林文月於美逝世,局長蔡詩萍致詞時特別致意緬懷,表示林文月為整個世代樹立典範,相信在座的得獎者們未來也能為文學界創造新的典範。只要有人接棒,文學創作的香火就不會斷,而臺北文學獎走了二十五年,不僅有老朋友,還有新朋友、年輕創作者接棒,延續文學脈動,使得臺灣文學能繼續往前走。
現代詩決審委員陳義芝代表致詞時指出,文學像一把鑰匙,寫作者藉由文學認識生命、表達感受,使我們成為更完整的人。現代詩的創作受現今網路發展影響甚鉅,若因語言碎片化而無法讓人意會,便無法傳播。今年的得獎作品寫生死、愛情、臺北都會狀況令人驚豔,鼓勵得獎者持續努力,期待未來能成一家之言。
小說類首獎由現職為民航機師的伊森以〈一坪的森林線〉獲得,其亦曾獲第23屆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本次得獎作品以北漂者的視角書寫臺北城中疏離且充滿謊言的人際關係,並融合真實世界的「大安女王」鳳頭蒼鷹恩萼一家的直播,反諷人類社會的荒謬處境。當真實姓名成為咒語,真與假的關係、虛與實的地位,都成為莫名的殘念。評審認為作者擅用文字說故事,精準地重建北漂族眼中的臺北,以環環相扣的暗喻,描寫都市中各種冷酷的意境,整篇作品無一處是贅筆,小說功力相當優異。
散文類首獎由陳秝容〈鐵皮家屋〉獲得。作者以緩慢且疏淡的筆調書寫自身在鐵皮屋的住家,細膩的描寫空間的擺設、聲音與味道,在平淡靜遠的文字中傳遞生命的樣態與體會。評審認為作者以平視的視角、罕見的筆調,寫活了位處城市邊緣的鐵皮屋工廠兼住家的特殊氛圍,獨創意想不到的情境,帶出與眾不同的內涵,卻能引人共鳴。
現代詩首獎由澳門年輕詩人陳家朗〈公廈靈柩〉獲得。作者以特別的視角,擴大居住的建物為靈柩,將公寓空間與逝者重疊,描寫現代社會「孤獨死」的現象。評審認為作者有著成熟的文字能力,以超現實的黑色幽默手法探討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孤獨」議題。
古典詩首獎由戴翊峰〈秋行臺北大縱走北段四章〉獲得。作者以跨夜縱走臺北步道經驗為題,細緻描寫沿途所見所聞。評審認為本詩通篇現代感極佳、文從字順、屢見佳句,雖景外見情的部分較少,用字略有語意失切的狀況,但能終於以詩言志,仍屬佳作。
舞臺劇本首獎由劇場工作者李家蓁,以2015年6月27日發生的八仙樂園彩色派對塵爆火災為背景,所創作的〈那場被遺忘的派對〉獲得,召喚讀者∕觀者進入受害者的記憶。評審認為本劇的形式與內容縝密交疊,無論是新文本形式的運用、全觀與微觀敘事角度的切換、場次之間的關係及角色聲音與節奏的呈現等,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且豐富;同時也讓社會事件進入劇場,喚醒社會這個不應被遺忘的痛。
本屆文學年金獎助計畫的三位入圍者瞿筱葳、許恩恩、劉思坊,分別以父親的故事、女同志的社會運動觀察、臺北城南為背景,提出令人期待的寫作計畫。瞿筱葳曾以「重返祖母逃難之路」為題,著有《留味行: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一書。本次寫作計畫《訪父記──他的白髮,與我們的時代》,則是由女兒的角度書寫自己的父親瞿海源──自1970年代以來影響臺灣民主法治的重要學者。長期投身社運與紀實影片工作的瞿筱葳,將以個人視角追尋父親一代的離散者落腳臺北的過程,也叩問臺灣民主路程中,一條知識分子所走出的支線。而曾任政治幕僚及軟體行銷,向來關注公共議題的許恩恩,《在女與公之間》以短篇小說集的方式,從「女性、女同志、女性主義作為一種身分與狀態」及「公共行動、政治參與的另類實踐」兩個概念,回扣「個人即政治」,再現女性與公共事務間的關係。旅美作家劉思坊,著有散文集《躲貓貓》、短篇小說集《可憐的小東西》,本次寫作計畫《城南怪事》以大安區新生南路與仁愛路之間的「埤仔腳」為背景,企圖以兒童的視角──有限的視野及不可靠的敘述者,捕捉90年代城南地區的變遷,以及隨著土地開發所改變的人與土地與家庭之間,甚至是臺灣的國際關係。
第23屆年金類決審為本次頒獎典禮的最大獎項,由鄧九雲《女二》獲得,且已於今年2月由三采文化出版,屢屢登上暢銷榜,打入大眾視野。鄧九雲以敏銳的覺察,獨特且流暢的文字風格,透過身體、氣味與觸感等媒介,精準地寫出演藝圈中的階級差異,活生生展現了女演員不向外人說道的一面,細膩而飽含情緒,同時又具有強烈的故事張力。不僅於此,作者亦朝向更超越的高度出發,表面雖是書寫演藝圈的故事,但更對照出現實社會的階級與性別權力,將「戲如人生」詮釋得淋漓盡致。決審委員盧郁佳表示本部作品充滿了精緻與成熟的表演意識,補足臺灣小說在這部分失落的斷層。資深影評人聞天祥亦盛讚如果讀者是因為「演員」鄧九雲而閱讀這本小說,在闔上書頁時將會為「作家」鄧九雲的生花妙筆之引人入勝而讚嘆。
「第25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都收錄於《在天亮前寫下:第二十五屆臺北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中,並且將刊登於活動官網,提供民眾瀏覽閱讀。更多資訊請至臺北市文化局─設計臺北粉絲頁或臺北文學獎官網查詢。得獎作品將透過本市公車捷運、廣電媒體、劇場等多樣媒介與讀者分享,更多文化活動訊息可至本局設計臺北粉絲專頁查詢。
- 附件1-臺北文學獎小檔案.pdf
- 附件2-第25屆臺北文學獎得獎名單.pdf